工业经济步稳蹄疾 增长动能韧似劲帆——1-5月份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
2025-06-19
今年以来,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、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将工业发展作为稳经济的“压舱石”,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与多重挑战,精准施策推进稳增长。1-5月份,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7.6%,分别高于全国(6.3%)1.3个、全区(6.5%)1.1个百分点,较1-4月份提升0.7个百分点,居全区第5位。
一、工业经济运行特点
(一)三大门类全面增长,制造业压舱显著。1-5月份,全市规上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.6%,为今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,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.4个百分点;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.5%,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.9个百分点;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.9%,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.3个百分点。
(二)行业增长面超六成,重点行业支撑有力。1-5月份,全市2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,19个工业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,增长面为65.5%,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.6个百分点。其中,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、电力、热力生产和供应业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三个行业增势强劲,同比分别增长30.5%、4.6%、58.3%,合计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.3个百分点。
(三)特色产业稳定增长,高新技术势强劲足。1-5月份,全市“两个基地、四个集群”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5.6%,较1-4月份提升0.5个百分点,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0个百分点。其中,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.0%,清洁能源增长29.7%,新型冶金化工产业增长30.9%,生物医药产业增长8.6%,装备制造产业增长85.5%,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.1个百分点。全市规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8%,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.6个百分点。
(四)小微企业蓬勃发展,民营企业活力释放。1-5月份,全市规上小微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4.4%,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.4个百分点,贡献率达83.8%;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1%,较1-4月份提升1.6个百分点,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.3个百分点;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4.0%,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.9个百分点。
(五)产品产量稳定增长,产销协同衔接紧密。从产品产量看,1-5月份,全市重点监测的6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,36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,增长面为58.1%。其中,焦炭197.6万吨,同比增长16.4%;原油50.5万吨,增长17.4%;发电量156.7亿千瓦时,增长16.5%;铁矿石原矿210.0万吨,增长12.2%;化学药品原药2.5万吨,增长5.9%;硫铁矿石41.0万吨,增长27.2%。全市产销率97.6%,产销衔接运行良好。
二、需重点关注的问题
(一)不利因素制约生产,重点行业增长不足。1-5月份,全市2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,10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,下降面34.5%,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.0个百分点。受煤炭、钢铁市场行情疲软、洗煤、焦炭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,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.0%;受原矿品位低,铅锌矿入选矿量减少影响,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.7%;受光伏产业需求过剩,晶硅产品价格低位运行,东立光伏、聚光硅业持续停产的影响,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3.9%。三大行业合计拉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.8个百分点。
(二)主力企业拉动力渐弱,新增企业支撑不足。当前,主力企业与新增企业对工业增长的推动作用均显疲态。一是主力企业拉动力显著下降。1-5月份,全市24户2024年产值超十亿元的主力企业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.4个百分点,其中,剔除头部企业西部铜材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.1个百分点的影响后,剩余23户企业拉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.7个百分点,其中,联邦制药、巴彦油田两户企业仅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.3个百分点,较上年同期减少5.4个百分点,对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大幅减弱。二是新增企业发展步伐缓慢。全市25户新入库工业企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微弱,仅拉动增加值增长0.8个百分点。其中,除6户新建入库企业表现相对突出,贡献了0.7个百分点的增长外,剩余19户“小升规”企业因产能释放滞后、发展质量欠佳,仅拉动规上工业增速0.1个百分点,难以有效填补工业增长缺口,对规上工业规模扩容和质量提升的支撑作用有限。
(三)规上企业停减产过半,工业增长承压前行。1-5月份,受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、市场需求波动以及产品价格走低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,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承压明显。累计停减产企业180户(不含季节性停产企业),占比达50.1%,合计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.9个百分点。其中,减产幅度超30%的企业60户,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6.7%,拖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.4个百分点。
三、建议
(一)强化企业生产运行帮扶,稳固工业增长态势。一是针对停减产企业,建立常态化多部门联合走访调研机制,系统梳理企业诉求,建立问题清单,实行“一企一策”精准帮扶,解决企业经营痛点;二是搭建区域产业协作平台,发挥产业链互补优势,以专项展销会、对接会等形式推动市内、区内上下游供需对接,助力企业开拓市场、争取订单,释放产能以弥补产值缺口;三是引导企业构建精细化成本管控体系,优化生产流程、严控非必要支出、完善资金动态监管与风险预警机制,实现降本增效,切实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与市场抗风险能力。
(二)深化招商引资服务优化,赋能产业集群发展。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内蒙古高质量发展《意见》,聚焦“内优服务、外强招引”双轮驱动,对内提升服务效能,完善惠企体系,对外强化招商宣传推广,加强政策宣讲解读。重点瞄准“专精特新”“小巨人”企业及高附加值产业项目,围绕“两个基地,四个集群”开展产业链招商,建立产业链图谱和目标企业库,精准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,推动产业集群规模扩大、链条延伸,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。
(三)厚植工业发展新动能,夯实增长后劲根基。一是建立统计、工信、发改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,凝聚工作合力。聚焦“小升规”培育库及拟达规新建企业,构建全周期监测及精准化帮扶服务体系,实施“一对一”跟踪指导,推动达标企业应统尽统、及时入库。二是强化资源要素统筹调配,在土地、资金、用工等方面向重点领域倾斜,开辟重大项目审批“绿色通道”,推动项目早开工、早投产、早入规、早达效。三是针对新入规企业和新建项目,健全服务保障机制,落实常态化走访调研,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,杜绝“重招引、轻服务”现象,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。